媒体监测和推荐平台

搜索结果

当前位置:首页 > 搜索结果

铸就软件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的精彩 ——专访中软国际副总裁唐振明

文/本刊记者

基于人才是软件产业核心资产的认识,以及对企业和产业发展的长远眼光,使中软国际乐于成为软件人才从学校到企业 “最后一公里”的铺路人。作为集团承担人才培训职能的ETC(Excellence Training Center)的实际操作者,中软国际高级副总裁唐振明对于软件产业的人才战略有着深入研究,他为我们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分析了中国软件外包的发展前景,唐总希望ETC这种人才培养和供应的有效模式未来可以成为中国软件产业人才供应的重要途径。

记者:中软国际作为国内软件外包的领军企业,请您介绍一下企业目前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外包业务的发展状况?

唐振明:中软国际作为一个上市公司,主要从事信息服务业务。公司业务分为两个板块:一是国内的行业咨询和应用软件开发,主要针对国内的制造、金融、电子政务和泛监管等领域;二是外包服务包括ITO和BPO,主要针对欧美和日本市场。去年在IDC公布的中国软件外包企业排名中,中软国际的综合排名是第五位,其中对欧美外包列第二位,对日本外包列第九位。在中软国际的业务当中,国内业务的着眼点是以咨询为驱动、聚焦重点行业;外包服务则是以规模为驱动,依靠规模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在公司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希望利用在国内业务中形成的某些行业的核心技术能力,与国际外包服务业务进行互动。一方面利用中软国际对国内市场的经验帮助海外客户更快地了解和进入中国市场,一方面则利用自身在海外的经验帮助国内的客户把握行业的发展趋势。

记者:今年部分软件公司的外包业务受到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干扰,中软国际的外包业务是否受到影响?有哪些应对措施?

唐振明:今年全球性的经济不景气对软件外包企业确实有影响,特别是人民币汇率变化对国内外包企业的冲击是很大的,中软国际的业务也因此受到一些影响。但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是一把双刃剑,为降低经营成本美国企业会将更多的业务进行外包,从长远看将为中国外包企业提供更多商业机会。

具体来说,目前竞争力强、接单能力突出、规模较大的外包企业受到负面影响比较小,而业内大量的中小企业则处境困难。次贷危机、汇率波动、新劳动法实施所带来的人力成本上升,这些都是中国软件外包企业当前必须面对的挑战。就我们公司而言,中软国际今年进入中国软件外包综合排名前三位的目标不会改变。

记者:很多人认为现在的信息产业,特别是外包产业,就是人才的竞争,对此中软国际有何看法?

唐振明:服务外包需要规模效应,对软件外包企业而言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与国际大型软件企业相比,中软国际的规模还有较大差距,如何找到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成为我们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其实,国内软件人才的供应问题由来已久,2002年就有业内人士提出中国软件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分布呈橄榄形,高级和初级人才严重不足,这一观点一直持续到现在。但我认为现在中国软件人才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

事实上,近年来国内软件初级人才的数量是快速增长的,国家在2003年批准成立了37所示范软件学院,另外国内还有70至80所高校自办的软件学院,仅这些软件学院每年培养的专业人才就有15至20万人。目前中国每年约500万的大学毕业生当中,10%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同时各种职业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也在培养大量软件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初级软件人才的供应已不成问题,甚至出现了供过于求。所以我认为中国的软件人才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目前中国软件人才结构类似草帽形,初级人才数量庞大,但整体人才结构扁平,中高级人才更显严重不足。

通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产业人才结构,我们可以判断某一产业未来发展的情况。据我观察,橄榄形的人才结构非常符合日本和美国的软件人才现状。由于年轻人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热情下降,这些国家年轻技术人员数量严重不足。我在日本考察时发现,许多软件公司中的工程师多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日本和欧美需要将大量软件开发工作进行离岸外包的深层原因也正在这里。全球经济一体化将不断推动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中国软件产业在未来会逐渐形成金字塔状的人才结构,这也是中国软件外包走向成熟的标志。

记者:能否谈谈您对国内现在的人才培训领域的看法?其中存在着怎样的问题?中软国际作为一支老牌的培训力量,其发展历史是怎样的?又是怎样看待目前的软件人才培训的?

唐振明:总体上说中国的软件人才供给机制还在不断完善中、教育体制改革的也在逐步进行,目前还普遍存在学生动手能力差,专业知识老化的情况,同企业的人才需求有一定差距。国家批准的37所软件学院的设立,部分改善了这种情况,学生应用技能、实用技术和动手能力得到一定加强。相比之下社会培训机构的课程开发能力较强,它们将流行的新技术不断添加到课程中,比高校更灵活、更实用,但是它的生源质量存在差距,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一段时间后,就会显示出能力上的不足。

目前很多企业的做法是在初级人才中进行挑选,对选拨出的学生进行企业入职培训,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这些新人才能真正胜任企业的要求,成为创造价值的合格员工。通常跨国企业会进行半年左右的新人培训,国内大型企业是边学边干,在几个月的时间中由老员工带领新人进行工作;而小企业一般会要求员工马上工作,因此更多是招收有经验的工程师。

中软国际面对当前的形势(初级人才供应量大、素质较低)决定与教育机构联手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合作成立大学生实训基地,我们认为企业与学校合作进行人才培养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式。中软国际培训中心的前身是中软总公司计算机培训中心,亦是原信息产业部的计算机技术培训中心,是中国成立最早的计算机培训实体之一,已有20多年的历史,早在上市前就从事人才培训业务,这也为现在公司的人才培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软国际与高校合作建立实训基地的初衷,是把企业对新员工的培训放在学校中完成,学生毕业后能够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我们把这称作“解决软件人才培养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我们发现在目前国内高校的学制安排中,学生在校期间还有时间可以利用,能够安排更多的培训,而学校也提倡学生到企业实习,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记者:现在的外包企业希望人才能够来之即用,中软国际在培训方面有何手段?

唐振明:根本上说还是在学生入职之前,为他们提供更完善真实的职业培训,让他们在进入职场之前就已经具备足够的基本素质。为达到这个目标,中软实训基地特别提出了五个真实:真实的企业环境、真实的项目经理、真实的项目案例、真实的工作压力、真实的工作机会。在软件人才培养的投入上,中软国际不仅是为了企业自身,也是为中国软件外包产业发展做一些贡献。只有大环境好了,生存于其中的企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但中软国际不会进入教育领域,我们的目标是想做成软件教育体系和产业之间的桥梁。我们的作为是放眼整个中国外包产业发展大格局的。

记者:请就公司的人才培养情况为我们做一下介绍?能否详细介绍一下中软国际ETC(Excellence Training Center)的有关理念?

唐振明:近年来,中软国际一直在强调ETC(卓越培训中心)的概念,它的特点如下:一是以大型企业为背景的培训平台;二是校内实训基地、项目实验室;三是专业培训机构的实训基地。2005年,中软国际在北京昌平软件园开设了第一个ETC,培训对象主要是各高校大三、大四的软件专业学生,当年就进行了1200人月的学生企业实训。2007年北京ETC的实训量达到4400人月。实训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所有培训都由中软国际的项目经理负责,用企业做过的真实项目让学生做,帮助他们获取实际工作经验,培训期间也完全按照企业日常运作方式进行管理。这样就实现了缩短高校学生资源同企业人才需求间的差距,让学生尽可能地在进入企业实际工作之前就拥有了实用的工作经验,成为能够迅速上手的可用之材,从而进一步降低用人企业的时间和资源成本。目前中软国际实训基地已与国内120所高校签约开展学生实训,用一到六个月的实训加强学生职业技能,为中国软件人才培养打造精彩的“最后一公里”,搭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人才桥梁。

在实际运作中,这为各方都带来好处:一是弥补了学生的某些能力和素质上的缺陷,让他们了解真实工作环境,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就业;二是为整个产业提供了高质量的人才,帮助中国软件产业发展解决人才供应链问题;三是中软国际以此方式替代了传统的校园招聘,现在我们公司招收的应届毕业生都是从ETC实训中进行选拨,通过实训双方可以相互深入了解,一般会有10%-15%的学生留在中软国际。

记者:中软国际的人才战略是怎样的?中软国际在人才储备方面有怎样的规划?

唐振明:随着中软国际业务的快速发展,公司老员工的进一步提升和新员工的补充都需要有明确的策略,目前中软国际人才战略的重点在于解决人才供应链的问题。伴随着公司的迅速扩张,除收购兼并和社会招聘之外,新毕业大学生的补充是最主要的途径。估计今年公司通过ETC实训入职的新员工会达到2000人,未来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这个数字还会逐年快速增长。

中软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发展快人才缺口大,是中软国际ETC的主要培训方向。同时为配合中软国际在国内二、三线城市进行业务扩张的需要,我们在很多国内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也开始设立ETC。这些城市及周边地区都有丰富的教育资源,高校和学生的密度大,当地政府也对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大力支持,这些都为我们ETC的扩张布局提供了便利条件。

目前中软国际通过与当地政府的合作,已经在长沙、无锡成立了ETC,重庆、厦门的ETC在年底前也将成立,到2010年我们计划在国内十个城市进行ETC布局。中软国际ETC在2008年预计将完成一万人月的实训,明年是三万人月,2010年可以达到五万人月。未来ETC不仅是中软国际人才供应的重要渠道,也将成为中国软件产业人才供应的重要解决方案。